当前位置:海棠情欲>情欲小说>他的夏天遥不可及> 他的夏天遥不可及 第34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他的夏天遥不可及 第34(2 / 3)

辑压强,让人不敢随意插话。她的沉默胜过多数人的发言,而她开口的瞬间,往往已将问题切至核心。

一份厚重复杂的商业报告,她总能在最短时间内提炼出关键脉络,表达清晰,步步推进,既不给人喘息的余地,也不留情绪的缝隙。

哪怕是临时调整的预算数字,她也能毫不慌乱地接手,几套可行替代方案瞬间成形。语速稳定,判断清晰,手起笔落之间,将问题拆解得干净利落,甚至带着某种凌厉的优雅。

整个公司,就像被她以一种几乎听不见声响的方式,悄然推进了一个全新的档次。

她从不大张旗鼓地“改制”,也不热衷搞什么“开场演讲”或“文化宣导”。她做事的方式,和她这个人一样:冷静、直接、结果导向,从不浪费情绪。

短短几个月的时间,她通过私人渠道、旧部资源和海外联系人,陆续引进了三个中型客户、两个拟上市项目。

更令人惊讶的是,其中一个几近谈崩的并购案,在她介入后两周重启谈判,五天签下意向框架,十天后正式进入排期。

就连郑晓天都忍不住调侃:“你是不是藏了个甲方朋友圈?”

她只是淡淡回答:“我只是知道他们在哪,什么时候需要什么。”

相比于“拉项目”,她更像是在用战略视角重新构建公司的业务矩阵,她将原本松散混杂的客户资源重新分类,依据行业稳定性、现金流周期与风控难度,搭建出一套全新的优先级排序系统。

她亲自筛掉了几个利润低、耗人高的老客户,将资源集中押注在可持续的中长期项目上。

一时间,公司上下人人绷紧了弦,文案、法务、项目团队连夜加班,会议节奏密集,流程飞转。

然而,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冷血无情、眼里只有数据时,她却在一次客户对接中,出人意料地松了手。

项目方是一家来自西南的初创团队,主营环保建材,融资规模不大,但创始团队背景单薄,数据粗糙、财务模型经不起推敲,一看就是没请专业顾问。

夏知遥翻着资料,眉头皱了整整五分钟。会议桌另一侧的项目代表语速很快,试图用热情掩饰紧张,但她一句插话也没有,只是静静听着,眼神冷静到几乎没有情绪波动。

几分钟后,她轻声开口:“这个项目我看过了,商业模型不够成熟,市场预期过于理想化,收入端没数据支撑,支出端几乎没有控制线。”

创始人张了张嘴,额头冒出汗来,旁边的助理试图圆场,却也无从下嘴。会场一时间陷入尴尬的沉默。

郑晓天看了她一眼,本想开口打个圆场,刚动了动嘴,夏知遥却忽然顿了一下。

她盯着那份粗糙的融资计划表,目光落在一行细字上,片刻后,她缓缓开口:“你们有个专利是做旧楼改造用的低能耗复合材料?”

创始人立刻点头:“对,这是我们团队核心技术,早期是为了我爷爷住的老房子做的样本,后面和重庆那边几家老旧小区对接过两轮测试……”

话音未落,夏知遥合上文件,语气依旧平静:“我知道这个。”

她抬眸,眼神罕见地柔和了一点,像是在回忆:“之前在美国有个朋友的博士项目,也做这类材料技术。我看过早期文献,你们这批材料,在湿冷气候里的适配性很特殊。”

众人都有些讶异,顿了一下,低声补了句:“……我外婆以前也住那种房子。”

没人再说话。

chapter 34 终于将白天所有……

几秒后, 她语气归于冷静:“这个项目,不适合走常规融资路径,税务和产权归属是硬伤, 但可以帮你们做个资源优化。我这边推荐个团队, 先把方案梳一遍再谈。”

那一刻,没人敢把这场对接定义为“拒绝”, 她没有接项目,却没有彻底关上那道门, 只是换了一种方式,把它留了下来。

回办公室的路上,林千帆坐在副驾, 车窗半开,风从城市街道穿过,带着些许初秋的干燥味道。

夏知遥专注开着车, 眼神沉稳,沉默了一段时间,林千帆终于忍不住开口:“夏总……您以前接触过这种类型的项目吗?”

夏知遥看了她一眼, 视线迅速收回,语气淡淡:“不算。”

林千帆顿了顿,小声补了一句:“那为什么……愿意帮他们?”

“有些人拿不出漂亮的数据, 不是他们不行。”她平静地开口, 语气里听不出情绪起伏, “是他们太早。”

车内陷入片刻静默, 只听得见风吹动车窗的声响和轮胎在柏油路面摩擦的低鸣。

“有时候, 不是非得投,而是……”她缓缓补了一句,“给他们一个能再走远一点的机会。”

林千帆侧头看她, 眼神里有些迟疑,又像是酝酿许久的念头终于落地:“夏总,我发现……你那些冷脸,其实都是装出来的吧。”像是终于揭开了一个困扰她许久的谜底,而答案比她想象的温柔得多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