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太子监国,他还会有活路吗?
&esp;&esp;怕是李隆基刚离开,李亨就会在大臣们都怂恿将他杀死。
&esp;&esp;李亨也一定会干这种获取名望的事情。
&esp;&esp;此时的兴庆殿的最前方,站着一个本不该在此的人物。
&esp;&esp;太子李亨!
&esp;&esp;这是李亨太子以来,李隆基首次批准他参与朝政。
&esp;&esp;说明李隆基御驾亲征的想法,可能不再是说说而已。
&esp;&esp;李亨心中窃喜,二十年了,他终于站在这里。
&esp;&esp;但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是站在这下面。
&esp;&esp;“陛下不可……国家危难,天子应该坐镇中央。”
&esp;&esp;“陛下万万不可……”
&esp;&esp;杨国忠的党羽也站出来跪在地上劝谏。
&esp;&esp;直到现在,还有大臣认为潼关能守住。
&esp;&esp;毕竟大家都去过洛阳,“飞鸟不可渡”的天下第一雄关,深入人心。
&esp;&esp;但不管是哥舒翰,还是郭子仪、李光弼,都提出据险而守,持久疲敌,伺机而出的战略,可杨国忠只为自己,根本不听。
&esp;&esp;现在杨国忠就是抱着能活一天是一天,能富贵一天是一天的心思。
&esp;&esp;只要他还有权力,哪管两京古道的饿殍遍地?
&esp;&esp;“安贼一胡儿,竟然践踏我大唐之宫殿,淫乱宫女嫔妃。有唐一百四十年来,从未有过如此奇耻大辱。”
&esp;&esp;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我虽老,但也想有光复洛阳的志向。将士们见我御驾亲征,定会人人拼死,将安贼打败,将祖宗的基业夺回来!”
&esp;&esp;李隆基没有被杨国忠的劝谏所动。
&esp;&esp;“太子,请您劝说一下陛下啊!”
&esp;&esp;杨国忠看自己的劝谏没用,眼睛一转,反其道而行之向李亨说道。
&esp;&esp;李亨太想监国了,听李隆基这么一说,他耐不住性子,以为机会来了,向杨国忠发难:“启奏陛下,安禄山深受朝廷恩宠,造反毫无道理可言,右相与安禄山不和,以至于积怨越来越深,总想置安禄山于死地。如此相逼,以逆贼得以口实,以清君侧之名,在范阳起兵。另李贼与右相仇怨,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,他也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。如今洛阳失守,灵宝大败,金城无消息,宰相杨国忠焉能无过?”
&esp;&esp;李亨直接将安禄山叛乱和李瑄叛乱的过错全部算在杨国忠的头上。
&esp;&esp;他认为只要杀死杨国忠,最起码李瑄没有叛乱的理由。
&esp;&esp;如果李瑄继续进军长安,会被天下人诟病。
&esp;&esp;但李隆基只是看着李亨侃侃而谈,沉默不语。
&esp;&esp;他总感觉有人在点他。
&esp;&esp;见此,杨国忠没有丝毫心虚畏惧,他理直气壮地向李隆基拱手:“陛下,臣早料安禄山必反,上奏陛下多年。时至今日,安禄山起兵谋反,非宰相之过。”
&esp;&esp;“安贼和李贼清君侧,为什么直指右相?这不是宰相的缺失是什么?”
&esp;&esp;大理寺卿张均是出了名的刺头,本来一直被杨国忠打压,郁郁不得志。现在指着杨国忠的鼻子骂。
&esp;&esp;“此言差矣!汉代的时候,吴国和楚国以杀死晁错的名义清君侧叛乱。最终汉景帝腰斩晁错,难道吴国和楚国最终收回兵马了吗?你这是像袁盎一样进谗言。”
&esp;&esp;杨国忠振振有词地回复张均,颇有忠臣气节。
&esp;&esp;“内地空虚,安贼长驱而入,不费吹灰之力渡过黄河。宰相没有提前布防,这是宰相缺少大局。”
&esp;&esp;宪部(刑部)侍郎房琯也出列奏道。
&esp;&esp;“房侍郎书生之见,迂腐不堪,你认为多少兵马布防才能抵住二十万铁骑?”
&esp;&esp;杨国忠直接人身攻击房琯。
&esp;&esp;他早就看房琯不爽了,天宝十三载关中暴雨的时候,这家伙竟敢偷偷密奏圣人。
&esp;&esp;与李亨有关系的大臣,哪能忍受杨国忠的专横跋扈,此时纷纷出列,开始攻击杨国忠。
&esp;&esp;但杨国忠不慌不忙的狡辩,大有舌战群儒之势。
&esp;&esp;整体来看,杨国忠落入下风,好像
海棠情欲